第215章 朱祁钰(三)

衣山尽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麒麟中文网 www.70zw.com,最快更新相爷最新章节!

    吴鄞得皇帝首肯,急忙碰起那份奏折,刚看了一眼,禁不住道:“是徐珵的上书?”

    皇帝点头:“正是他,这份折子到朕手头时,朕一时竟没想起有这么个人。想了半天,就问于谦,此议南迁徐珵邪?”

    吴鄞也想起这人,内心中顿生鄙夷之意。在他看来这就是个糊涂人儿,当初万岁爷刚监国,主持国政,调集各路兵马进京城勤王。诛心而言,若是守住京城击退也先部敌军,那才是众望所归,登基为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可这姓徐的却建议迁都南京,如果皇帝采纳他的建议,丢了北京不要紧,威信必然受到严重打击,要想登基却是再也不可能了。

    也因为,徐珵不但被京城官民唾骂,也失去了朝廷的信任,被赶去出京城打发去陕西招兵了事。

    “是,万岁爷,奴婢先看看这徐大人折子究竟说的是啥。”吴鄞将目光落在上面,一目十行看下去,顿时吓了一跳。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气:“徐珵封了陕西布政使司衙门,抓捕官员,弹劾高凌汉贪赃枉法……好大动静。”

    是的,这个动静大了,那才是惊天动地啊!

    徐珵折子上说,他在陕西招募兵勇的这一年中因为要征收战马组建骑兵,发现各地马场军马存栏和上报朝廷的数字不合。就暗中调查,发现各地都有虚报数目骗取朝廷马政补贴和免税优惠的问题。

    积年下来,陕西马政已经彻底糜烂,从省布政使到地方州、府、县各级官员都贪墨了巨量马政补贴款子,中饱私囊。

    奏章上还说,他已经录了相关罪官的口供,一并送到京城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原来,那日徐珵攻下粮仓,将西安商贾借给高凌汉的白银封存之后。

    各大商号眼见着自己就要承受巨大损失,说不好还会破接灭门,也顾不了那许多,纷纷拿出借条告发高凌汉,请徐珵法外开恩,将借给布政使司的银子发还自己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水落石出,陕西各级官员贪污历年朝廷马政补贴银子一事大白于天下。

    徐珵大喜,录了口供之后,将银子还给各大商家。当然,因为所有的银子都已经化了铸成五十两一锭的官银,需要扣除一成火耗。

    商贾们能够拿回借出的银子已经万幸,些许损耗也可以接受,不再纠缠。

    沿着这个突破口,徐珵雷厉风行,立即将陕西上上下下查了个底掉。一口气捉拿了四十多名大大小小的官员。另外,高凌汉和三个官员还在考场中出不了,要等到本年桂榜出来之后,才好捉拿归案。

    做好这一切之后,徐珵不敢耽搁,立即用八百里加急,换马不换人将相关证据送来京城。

    如今,人证物证俱在,已经做成铁案了。

    徐编修做事也是稳妥,这份奏折在交到通政司之后,还另外给都察院誊了一份。原因很简单,就是想尽快将奏折放在皇帝御案上。

    按照明朝的政治制度,官员的奏折和公文先要送去通政司,经过审核之后才能递到内阁,然后是司礼间,最后在是皇帝那里。经手的环节实在太多,耽误事不说,知道的人多了,说不好又起波澜。高凌汉毕竟做了将近十年封疆大吏,朝野中座师同门同年门生不知道有多少。而且,此案还牵涉到太仆寺,怕就怕那些人一搅,将事情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

    而都察院的言官们干的就是弹劾官员的事情,没事都想找些事来,鸡蛋里必须挑出骨头。不如此,如何显得出他们都是品行高洁的正人君,不如此,如何显得出他们的本事?

    所以,这份折子一到御吏台,清流一片大哗,直接递到景泰帝这里来。可以想象,明日早朝,他们那边不知道有多少弹劾高凌汉的折子如雪片一般飞过来。

    于谦乃是兵部尚书,可他还兼任着都察院子左都御使一职,这也是他在这里的缘故。

    景泰帝:“吴鄞,你是司礼监首席秉笔,此案你怎么看?”

    听到皇帝问吴鄞精神大振:“万岁,奴婢觉得,此案还需斟酌。”

    是的,案情重大,可以说整个陕西官场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牵涉其中,需要斟酌拿捏好了。如果案子办得一个不好,搞不好就牵扯到其他北方省份和太仆寺,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拿下官帽,甚至人头。是的,正如申桂方才所说,表面上看来马政一案似乎只关系到陕西一地。可万岁爷登基不过一年,这朝里朝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心向太上皇,未必跟今上一条心。

    怕就怕他们把这桩案子来个扩大化,搅出大风大浪来。

    到时候,这邪风儿一大,浪头说不好就扑向万岁爷了。

    对的,说不好陛下就有这个心思。

    否则,铁证如山,他老人家直接下旨拿人,还用得着和于谦和申桂讨论?

    于尚书如今最得皇帝信任,可以说,万岁爷能够登基,全凭他的一己之力。北京保卫战大捷之后,他的威望也是极高。

    但凡有奏折递上去,无不准了。

    可今日皇帝却一直保持沉默,并没有表态。而司礼监掌印太监申桂却一直说此案不能太操切。他贴身侍侯天子,自然知道皇帝心思,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。

    于谦是一个刚强正直的人,听到吴鄞这么说,立即喝道:“吴鄞你这说的是混帐话,什么是斟酌,如何斟酌?老夫却想不明白,国法如山。有法必依,违法必究,治法必严。依老夫看来,陛下可立即下旨,令徐珵将相关人犯解送朝廷,交三法司会审,将此案查个清白。”

    “只陕西一地就有三十四名大大小小正印官牵涉马政弊案,国朝七十年这还是头一朝。陕西一地有问题,山西、北直隶、辽东呢?必须彻查,休叫一个蠹虫逃出恢恢天网!该抓的抓,该判的判,该杀的杀。否则,百官不服,天下人不服!”

    这话说得已是杀气腾腾了,于尚书一脸铁青,怒视吴鄞。

    所谓三法司,就是刑部、大理寺和都察院,乃是明朝中央三个司法机关的合称。

    三个机关在办案的时候也扮演不同的角色,刑部掌管案件审判,大理寺是慎刑接机关负责复核。而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,还拥有“大事奏裁、小事立断”的权利。

    三法司各司其职,又相互监督牵制,以保证案件的公平公开公正。